top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En
首页
园况介绍
简介
历史沿革
大事记
信息公开
园区规划
导览服务
开放时间
票务服务
游览须知
交通路线
便民服务
商业服务
园区导览
园林园艺
专类园
温室
盆景园
重点植物
植物认养
科学研究
研究机构
人才队伍
科研进展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科普教育
科普馆
科普展览
科普课堂
科普活动
历史文化
卧佛寺
樱桃沟
曹雪芹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地
名人墓
康熙御碑
国礼植物
公告资讯
公告信息
最新消息
花讯
网上购票
种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现任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专业方向为植物生理与发育生物学,主要从事植物感知环境温度机制与器官发生以及作物分子设计研究。主持承担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任务。近年来在水稻感知低温信号及其转导机制、小麦春化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植物开花与器官发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研究工作发表在Cell、Developme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The EMBO Journal、PNAS、The Plant Cell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并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综述文章。
研究组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李博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和2003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2018年晋升为研究员。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同年获得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植物病理学家奖。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科学技术分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秘书长(2019-202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2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1项。发表论文90余篇,累计引用3000余次。其中,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含并列)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Food Safety、New Phytologist、Food Chemistr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Postharvest BiologyTechnology、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担任Postharvest BiologyTechnology、Biological Control、Horticulturae、未来食品科学、微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及科技智库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首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内容: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分子机制及控制技术、真菌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污染控制技术。
李博强研究组
刘政安,博士,研究员。
教育经历
1982.7-1985.6 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园艺
1990.1-1991.12 日本静冈清水月季中心,月季鲜切花,研修生
1997.7-2000.3 日本岛根大学,农学(园艺)硕士
2000.4-2003.3 日本鸟取大学联合大学院,农学(园艺)博士
2011.6-2013.7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文化创意), 在职研究生
工作简历
1985.7-1988.6 洛阳市郊区农林局,技术员
1988.7-1997.7 洛阳市花木公司,工程师、副经理
2003.4-2004.3 日本国立岛根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2004.3-2018.3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8.3-2018.11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18.12-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牡丹栽培和选育研究组组长
主要从事资源植物收集、评价及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构建全国牡丹芍药资源保护体系、高效栽培、良种选育及快繁工作;开展牡丹芍药的油用、药用及观赏品质形成的机理、功能评价及产业化研发。
刘政安研究组
郑元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山西大学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5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至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4年任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特别研究员,2006-2007年任日本鸟取大学干燥地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1997-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现任《生态学杂志》编委、《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委;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九五”攻关先进工作者。已培养博士和硕士15名;正在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8名。主要研究工作:1.杜鹃属植物生态适应与资源保育;2.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观察、模拟与受损生态系统恢复;3.内陆河流域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模拟与高精度植被图编制。
郑元润研究组
王亮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5年获湘潭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日本鹿儿岛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4月到植物所工作。现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Food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20名,正在指导博士生4名、硕士生5名。主要研究工作:资源植物收集、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花色花香形成机制与花卉遗传育种 。
王亮生研究组
梁振昌,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7月在烟台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3年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20年4月至今葡萄与葡萄酒研发团队负责人。任国际葡萄基因组研究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园艺学会青年分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2008年以来,发表SCI收录刊物论文50余篇。已培养硕士和博士10名,指导博士后3名;正在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8名,博士后1名。主要研究工作:1. 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2. 葡萄新品种选育;3. 果树品质与抗性遗传调控机制解析;4. 多年生果树作物育种理论基础与方法。
梁振昌研究组
沈世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获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和1994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甘肃省农业厅工作,1989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此期间,1996至1998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至200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任植物环境信号蛋白质组学解析与种质创新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木本饲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草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出版编著1部、翻著1部。申报专利23件,培育杂交构树2个。培养博士、硕士生研究生40多名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要研究工作:1. 植物重要关键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2. 植物逆境信号应答蛋白质组学解析;3. 构树种质创新与产业化技术研发及其示范推广。
沈世华研究组
何振艳,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8年和2001年在山西农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修复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理事。迄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专项、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在Nat. Commun.、J. Hazard. Mater.、New Phytol.、J. Proteomics、Sci Total Environ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分子响应机制,着重两方面的应用开发:一是基于超富集植物分子基础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发;二是基于稳定分子标记技术的低积累重金属安全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临时负责人:何振艳
景海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9年在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6年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历任研究助理、副研究员、副所长;1996-1999年在荷兰DLO-CPRO(PRI)植物繁育系做访问学者;2004-2008年在英国洛桑研究所植物与微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8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能源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组组长、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主任。目前指导博士后3人,在读博士生10人,硕士生8人,在Nature Plants、Genome Biology、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TheoreticalApplied Genetics等主流杂志发表相关SCI论文50余篇。主持承担科技部、科学院、基金委、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外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202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高粱分子育种研究。
景海春研究组
邓馨,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99至2003年在德国马普植物育种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作访问学者,2009至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作访问学者。2003年到植物所工作。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在PlantCell Physi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a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5项获得授权。已培养硕士和博士10余名;正在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生和硕士生7名。 主要研究工作:植物耐旱基因功能与应用;植物逆境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
邓馨研究组
石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野生植物资源迁地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创新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野生生物资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主任,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观赏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兼蕨类植物保育委员会副主任和秘书长,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兼蕨类植物分会秘书长,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花卉协会常务理事,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 1. 区域植物资源调查与重要资源的收集和评价; 2. 植物迁地保育适应机制与环境应答; 3. 濒危植物离体保存与经济植物高效快繁技术研究;4. 资源植物新品种培育、产业化试验示范与推广。作为项目或专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鉴定成果8项;发表论著140余篇(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审定新品种10个。已培养硕士和博士15名;正在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5名。
石雷研究组
桑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6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1989年,复旦大学生物系,硕士;199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植物学系,博士;1995-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1996年起,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致力于研究植物在自然和农业环境中的适应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植物资源促进生物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发现了水稻从野草被驯化为粮食作物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不落粒基因,开启对粮食作物起源和农业兴起的新认识。研究中国丰富的芒草资源,探索将其驯化成为新型生物质作物的理论和方法,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障。聚集利用北方广袤的边际性土地,培育和推广芒草作物,经过近十年的种植试验和推广示范,筛选培育了一系列耐干旱、寒冷、贫瘠和盐碱的芒草新品系,建立了相关种植技术,阐明了适应性机制、产量模型和生态效益。
桑涛研究组
刘公社,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8-198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农学,1982-1986年在法国帕斯卡尔大学和法国科研中心CNRS读研,获法国植物生物学和生理学博士,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王伏雄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科研。1989年到中科院植物所工作至今。在李振声院士指导下长期从事我国北方草原关键物种--羊草的种质资源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草种质资源和分子育种研究组组长,2019年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一批创新团队。兼任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生物技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草分会副会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宁夏自治区政府顾问,欧美同学会理事。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羊草种质资源研究》等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22件,培育出中科1、2、3、5、7号(羊草)植物新品种。培养博士、硕士生研究生33人。获中国草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工作:1.羊草有性繁殖的生物学基础和抗逆的分子机理;2.草种质资源精细鉴定和特异基因资源发掘;3.草类植物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方法;4.羊草新品种的培育及其在生态修复和草牧业中的应用。
刘公社研究组
1
2
GO
查看更多
map